长安慈恩寺有一座叫“大雁塔”的宝塔,塔内安放着一尊由褚遂良手书,太宗、高宗父子两位皇帝分别撰写文章做就的石碑。于是,大雁塔成为了游人盛集之地,尤其是当年的读书人,考中举人之后,有“雁塔提名”的习惯。
相传,当时的读书人是将诗写在“诗版”或者“诗牌”上的,塔内到处是写满诗歌的木板,场面应该也比较壮观,以至于元稹和白居易还特意去看过。两位大诗人遍览众举子们写的诗,觉得绝大多数写得一般,于是叫来慈恩寺的和尚,叫他们将其余的诗尽数撤去,唯独留下一首诗歌。
那首诗歌的作者叫章八元。那是一个似乎有一丁点小名,总体来说却很神秘的诗人。晚唐文人撰写笔记云:“名虽远而位不达。”这七个字便是章八元一生的总结与写照。
壹虽然名字中带着“八”,但章八元在他们的兄弟里并不是排行第八,而是第十八。至于他名字中的“八元”,应该是出自《左传》中描述具备“忠肃共懿,宣慈惠和”等优良品质的八位才子。
因此,他的名字既可以是“章八元”,也可以是“章十八”。以及,其好朋友刘长卿某次给他写诗的时候还错写成了“张十八”。诗人的名字的确容易引发混淆,或许出于方便的考虑,他干脆自称为“章才子”(《浙江通志》载,章八元时号“章才子”)。
“章才子”是有着放浪不羁的性格特征的,他年轻的时候即热衷于四处题诗。某日,又在驿馆的墙壁信笔涂鸦写下几句诗歌。
有个叫严维的隐士路过,碰巧读到了那几句诗,感受到诗人语调中高亢凄清的情绪。于是,严维命人找来章八元,问对方是否愿意跟自己学诗。
严维的名字在今天不怎么知名,但是在当年那可是大大出名,《唐才子传》评价曰:“一时名辈,孰匪金兰?”意思是说,全天下写诗的名家,没有不与严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的。
假设有机会跟这样的名师学习,且不论是否能学到真本事,老师的人脉已经足以让学生受益无穷了。大历年间有个叫“灵彻”的和尚,原本寂寂无名,正是由于“授诗法于严维”,从此之后名满天下,乃至于几乎与著名诗僧皎然和尚平起平坐了。
所以,无论章八元平日里如何恃才傲物,这次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同意了。
两个人一个用心教,一个认真学,如此这般过了几年,章八元的诗歌造诣取得了长远的进步,很多人称赞他“诗赋精绝。”
除了教授章八元知识,严维还正式将他引入自己的圈子。以严维为代表、浙江最出类拔萃的诗人,在癸卯年举办了一个叫“浙东联唱”的活动,他们效仿的正是当年王羲之的“兰亭集会”。
曲水邀欢处,遗芳尚宛然。名从右军出,山在古人前。芜没成尘迹,规模得大贤。湖心舟已并,村步骑仍连。赏是文辞会,欢同癸卯年。茂林无旧径,修竹起新烟。宛是崇山下,仍依古道边。院开新胜地,门占旧畲天。——浙东联唱联句
诚如“规模得大贤”所言,参与这场“兰亭联句”的都是一等一的文人。作为后辈的章八元即便是只能给他们端茶倒水,某种意义上也足可以吹嘘半辈子了。
由于拜师严维的缘故,大历初年的章八元声名日起。正所谓“丹墀对策三千字,金榜题名五色春”,意气风发的他决定北上应试。
贰唐朝大历年间,长安以及洛阳两地皆设有考场,章八元是去洛阳参加应试的,从其好友姚伦赠给他的诗《过章秀才洛阳客舍》,后人就能知道这一细节。
达人心自适,旅舍当闲居。不出来时径,重看读了书。晚山岚色近,斜日树阴疏。尽是忘言客,听君诵子虚。——姚伦《过章秀才洛阳客舍》
大历六年的那场考试,全国共录取了二十八名进士,章八元有幸名列二十八人之一。但不幸的是,考完之后的他悲哀地发现,自己已经弹尽粮绝了,穷到压根没法在大城市生存。
关键时刻,豪门出身的韦应物对他慷慨解囊,帮助其度过了难关。
决胜文场战已酣,行应辟命复才堪。旅食不辞游阙下,春衣未换报江南。天边宿鸟生归思,关外晴山满夕岚。立马欲从何处别,都门杨柳正毵毵。——韦应物《送章八元秀才擢第往上都应制》
有人根据韦应物赠给章八元的这首诗歌,判断先是章八元南下江南接受韦的赞助,随即,又去长安参加的“制科”考试。
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,章八元是从洛阳直奔向长安的。“关外晴山满夕岚”中的“关外”当指“函谷关之外”,那是由洛阳往来长安的必经之路。唐朝的时候录取进士,即便在两个城市分别设置考场,按照惯例,中第者最后也得去长安参加吏部的过堂。换言之,章八元只参加了一次考试,他是借朋友的钱去长安报到的。
不管如何,之后,就有了他在大雁塔题的诗,这首让元、白两位大咖为之侧目的诗:
十层突兀在虚空,四十门开面面风。却怪鸟飞平地上,自惊人语半天中。回梯暗踏如穿洞,绝顶初攀似出笼。落日凤城佳气合,满城春树雨濛濛。——章元白《题慈恩寺塔》
除了得到元稹、白居易的大加赞赏,章八元的这次借钱去长安的旅程,还得到什么具体实惠了么?实事求是地说,并没有。经过这次充满波折的长安之行,章八元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,最终,他失意地南下了。
甚至,据有的古籍记载,当初元稹、白居易夸的也不是章八元,而是其老师严维。《唐诗纪事》云:“元白见其诗云:'不谓严维出此弟子。’”
章八元南下的途中,据说遇到了同样落魄的诗人张继——就是写下《枫桥夜泊》的那位诗人。彼时的张继已经垂垂老矣,两个人把酒言欢,相谈甚好。张继还为他写下一首诗。
相见谈经史,江楼坐夜阑。风声吹户响,灯影照人寒。俗薄交游尽,时危出处难。衰年逢二妙,亦得闷怀宽。——张继《赠章八元》
叁章八元登进士第的十五年之后,也就是贞元年间,终于在江南的句容县做了一个“主簿”之类的小官。他担任主簿期间,倒是发生过一个小事件。
章八元自小就放浪不羁,尤其是喝酒之后往往愈加玩世不恭,朋友还曾写诗调侃其醉酒后桀骜不驯的样子。
三月踏青能几日,百回添酒莫辞频。看君倒卧杨花里,始觉春光为醉人。——熊孺登《春郊醉中赠章八元》
和朋友之间耍酒疯是无伤大雅的,但章八元曾经参加韩滉——也就是传世名画《五牛图》的作者的酒局,在酒宴之上他照旧恃才浮傲、宴游不恭。时任苏州刺史的韩滉大为光火,不但让人打了章八元,还怒气冲冲地表示第二天要对他议刑。
要不是韩滉的女婿,同时也是与章八元同榜进士的杨于陵替他说和,章八元大抵会吃不了兜着走。
除了这一个小波澜,章八元的人生可以说毫无跌宕起伏可言,就像白开水一般无聊。他的事迹既不见于正史,连文人笔记里也鲜少记载。而且,章八元写的诗歌也不多,卷帙浩繁的《全唐诗》收录其作品只有区区六首。
但他之所以值得被书写,是因为章八元达成了另外一个成就。诚如《唐才子传》里的评价:“夫人之于学,苦心难;既苦心,成业难;成业者获名不朽,兼父子、兄弟间尤难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人在学诗这件事情上,想做到费尽心思是极难的;即便费尽心思了,想要成功是很难的;即便取得了不朽的成就,自己的父子、兄弟想要获得同样的殊荣,可谓难上加难。
章八元取得的成就比《唐才子传》里的论述还要高。他不但自己是诗人,其儿子、孙子同样也是诗人,后人所谓“三章”是也。
后世文人曾经考证过,唐朝289年,能达成“三世能诗”这一记录的诗人,不过区区四对。分别是:钱起祖孙三代、柳公权之兄柳公绰祖孙三代、卢氏四代,以及章八元祖孙三代。
需要指出的是,钱起、柳公绰本身就是出身豪门,卢氏则是唐朝“五姓七望”中的一姓,相比之下,章八元不但是小门小户——自己的姓氏连朋友都能写错,他的出身也好不到哪里去。换言之,他是以“小镇做题家”的身份,达成了连豪门也取得不了的成绩。
被韩滉教训了一番,再加上主簿的薪水微薄,不久之后,章八元就主动辞职回乡了。他为人虽然桀骜,但他的人生却是平淡如水。然而,章八元的儿孙为他继续续写芳名,即便他们也不是最一流的诗人,但在挥拂麈尾闲谈之际,章氏子孙仍旧不丢失祖传的家风。他们写出的诗歌能在诗坛上接连鸣响,这已经足以称得上是美谈了。
参考资料:辛文房著:《唐才子传》杨玉锋:《章八元考》张晨桅:《唐代“三章”诗歌论稿》作者:老谈
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。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。
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